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

5天急速配送朝廷楊貴妃的最愛-荔枝

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.

(台灣中部以南~)
       無患子科(Sapindaceae)多年生常綠喬木。為台灣夏季當令水果之一,產期集中於6月中旬至7月上旬,產地集中於台灣中部以南地區,本種自中國傳入。
荔枝樹高約8-20公尺,雙數羽狀複葉互生,葉片呈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。春季開綠白色或淡黃色小花。開花後約80-100天結果,果實呈核果球形或卵形,果皮暗紅色,小瘤狀突起;果肉色白而透,甜而多汁,可食。
中國自漢朝起即有栽種記錄,古籍名「離枝」,宋應《上林賦․扶南記》載:「此木結實時,枝弱而蒂牢,不可摘取,必以刀斧剝取其枝,故以為名。」其果肉色白如丹,故又名「丹荔」。相傳唐朝楊貴妃嗜食,但保存甚為不易,如白居易《荔枝圖序》之謂:「若離本枝,一日而色變,二日而香變,三日而味變,四五日外,色香味盡去矣。」為求鮮美,唐玄宗常命人以快馬送至。史料如王灼《碧雞漫志》即載:「太真妃好食荔枝,每歲忠州置急遞上進,五日至都。」

        台灣栽培荔枝的面積約有12,000千公頃,產地集中於高雄縣(註 1)、南投縣、台南縣(註 2)、台中縣(註 3)、彰化縣及屏東縣。栽培農戶約13,000戶,年產量約90,000公噸,產值15億元,生產成本平均17.7元/公斤(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,2001)。

台灣荔枝品種,依產期先後有:
「三月紅」:最為早熟,果實橢圓形或歪心形,肉質粗帶韌,汁少,4月初於高屏及台東採收。



「玉荷苞」:肉厚核小,甜中帶酸,表面略帶青綠、凸刺明顯,4月底至5月底採收,以高雄縣(註 1)大樹鄉(註 4)所產最為知名。




「黑葉」:核大肉少,但香味濃郁,栽種面積較廣,5月底至7月中旬由南至北漸次成熟。




「糯米茲」:皮薄肉厚,汁多如蜜,7月初至7月底於中部地區採收。


另有「沙坑種」、「桂味」、「糖薄」、「新興」、「淮枝」、「尚書懷」等等,約20餘種。

         荔枝味甘、酸,性溫,有補脾益肝、生津止渴、解毒止瀉等功效。中醫臨床以荔枝核入藥,主治散寒、祛濕,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「荔枝核治疝氣痛,婦人血氣刺痛。」
荔枝因不具後熟作用,成熟度愈高、風味愈好,故果實採收後必須立即上市。貯藏以低溫1-2℃冷藏,為免水分流失、果皮褐變,宜儘快食用為佳。近年來,農民也發展出加工的「荔枝乾」,除延長銷售時間外,更成功留存荔枝的特殊風味。2010年3月台灣麵包師傅吳寶春在法國世界盃麵包大賽(Les Masters de la Boulangerie)中,即以荔枝乾為原料創作出「國家特色」麵包,獲得了世界冠軍的殊榮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